「突擊群戰術」
% p/ d' S( A" h( f8 J
* J" n( d+ B9 k$ f該次攻勢所採行的新銳戰術,緣起自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於1918年3月在西線所發動的「魯登道夫大攻勢」(德人稱之為「皇帝會戰」die Kaiserschlacht)中,所特別採用的全新攻擊戰術。該戰術之所以會產生一種全然不同的形貌和突破性的效果,乃是因為該新戰術將一次大戰時期各國所通行的戰術原則完全推翻,而舊的戰術卻是造成塹壕戰僵局的主因之一。我們必須先行提到舊戰術原則,才能將新銳的「突擊群戰術」的特性、創新以及在軍事藝術上的地位,作明白的闡述。
, [* F% t- L" Z/ ?5 c+ \9 Z& J. f
7 z* P0 W, a; r7 ]# i2 {一次大戰時期的戰術,叫做「靜態線性防禦」,其代表即是綿延不斷的塹壕系統,由於為了守住一線延展的塹壕系統,所有的部隊均必須沿著壕溝陣地展開,各個地區以同等密度的兵力進駐挖掘好的堅強陣地。在這種作戰態勢的邏輯影響下,進攻時的兵力運用,也將像擔任防守的方面一樣,以一線展開於廣正面之上,來保持攻擊時施加於各點的壓力一致。在如是的攻擊模式下,大規模的砲擊被視為絕對必要的步驟,沿著全線進行長達一兩個星期的砲轟乃成為歷次大攻勢的序曲。等到攻擊發起時刻到來之際,步兵在彈幕往前推移後從壕溝中爬出來,以廣正面的隊形向敵陣推進,軍事將領們寄望大規模砲擊將殺傷敵軍之人員、摧毀其防禦工事、鈍挫其作戰意志及士氣,在這種情況下,步兵只需大踏步前往佔領陣地、掃蕩敵人即可,於是,「砲兵征服、步兵佔領」,就成為當時響徹雲霄的口號。, ? N* G1 @% l
- V! l' V! G' B0 N0 Q, v0 l8 X奈何事與願違,大規模的砲擊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浪費大量的彈藥,還提供了敵人預警,而人的強度與韌性超出想像之外的承受長時期砲擊的煎熬,故當攻擊的一方以廣正面隊形向前衝鋒時,預期中已經喪失作戰功能的敵方塹壕中,又射出了大量的槍彈,在步、機槍的旺盛火力之下,成廣正面推進的步兵再次遭到慘重的屠殺,攻勢為之頓挫,攻者遭致慘重傷亡而效果微小,塹壕戰僵局繼續維持著。
: J: \% S, o/ y* e/ D. s# D) \) l
. d1 Z' X8 F( R" g德國人鑒於這種戰術的毫無創新之處,開始設想一套新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塹壕戰僵局,其實所謂新的方法,只是形式上面的全然不同而已,實際上德國人還是從他們承繼自克勞塞維茨、毛奇、希里芬等軍事大師的傳統軍事思想中,去尋找所要的答案。 9 \* ~/ G, n: i6 u% Q5 \! x% t7 M
3 O& d0 x1 {1 V$ n2 d- L在新戰術中,德國人將其軍事思想中對於「重點集中」、「奇襲」、「機動」等原則作了完全的強調。攻擊將不再是成廣正面的推進,而是選擇敵人戰線的薄弱處進行,此通常為兩部的接合點,在此一狹窄正面上,將集中有力的部隊形成「重點」,以形成局部之數量與態勢上的優勢;西線上貫常長達數星期的大規模的砲擊將不再實施,取而代之者,為攻擊發起直前,短時間猛烈的砲兵火力襲擊,打擊在此一狹窄正面上,砲擊的作用不在於殺傷或摧毀敵人,而在於對敵造成震撼,待敵人尚處於砲擊所造成的麻木狀態下時,以特別編組的突擊戰鬥群將從陣地越出進行突破。各突擊群由突擊人員、戰鬥工兵以及各式輕重步兵武器混合編成,在單一的指揮官嚴格掌握下,向敵陣透入。各兵種武器保持密切的協同,以「射擊與運動聯繫」交互運用,向前突進。突擊群奉命保持持續的深入,凡無法立即攻下的敵方堅強據點,都將繞越通過,以保持攻勢之順暢,這些據點將交給後續的兵力來加以掃蕩,突擊群將繼續往前深入。這時,各突擊群將不理會敵人對我側翼上或者背後的可能威脅,這些一併交給後續跟上的部隊處理,凡一切的要則都在保持機動的進行,以突入敵陣最深處為最重要目標。預備隊擔任的角色相當重要的,預備隊將在突擊隊突進之後盡速跟上,除了保持攻勢持續的動能以外,預備隊還將負起掃蕩繞越過的敵人據點陣地,而更重要的是,盡量擴張突擊群所打下來的戰果。整個攻勢的原則中心在於「增援成功之處,而非遭致頓挫之所在」。 5 U3 N7 `! e8 o( w3 ^ T& `
0 L, e$ n6 Z. Z( F' m這一套戰法,在突破靜態線性防禦戰線上,獲得了完全的成功。1918年3月的大攻勢中,位於德軍突破正面上的英軍第5軍團在短時間內即遭到擊破,整個攻勢達到了預期的突破成果,僅只因為後勤因素無法跟上持續發展的情況,而使得這場攻勢功虧一簣。 : r$ c' S# D. f7 ~" u
) A$ M4 S0 D2 g; r1 J& _, @; ^5 h' S「突擊群戰術」在淞滬圍攻時期的效能
8 c9 w S6 a" T. l! p. x* I7 a- U1 z+ ]
8月17日的總攻擊,即將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以新銳的「突擊群戰術」來進行對日租界的圍攻。如果該戰術能夠發揮預期的作用,當可使日本租界被切成兩半,陷入彼此無法支援聯繫的窘狀,國軍即能以最小的代價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攻佔日租界的戰略使命。+ F$ K% m5 k6 z3 F+ S7 J& ?
不過,將如此具有革命性的「突擊群戰術」運用於淞滬戰場上,對我仍隱藏有相當的弱點。其一是,該戰術要求的是一支具有高度專業化水準的現代化部隊,凡在軟體(軍事思想、戰術準則)、硬體(武器裝備)的設計和養成上均達到極高的標準,才有可能應用該戰術以獲致所預期的效果;其二是,在一次大戰中,突擊群戰術所使用的戰場環境,為一般之塹壕戰戰場,乃是正規的野戰,現在國軍所要攻擊的場所,為建築物眾多的日本租界,和當時的戰場環境截然不同,甚至住民地戰鬥還必須以特別的原則方法應付,遑論以「突擊群戰術」應運於住民地戰鬥之上。以上這兩點,即決定了國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87師對日本特別海軍陸戰隊的攻擊的成效。 $ t$ @; ^ G( P9 y/ U2 K, ^
y8 f6 R. J+ ?) Y/ _0 a陸軍第88師所選定的攻擊位置,乃是日租界底部的?江路一線。先是師砲兵對目標區進行猛烈的轟擊,接著步兵重武器繼之在突破點上行密集之射擊,此時,由劉宏深少校所領導的突擊隊,立刻往敵陣突進。?江路一線為我猛烈火力轟擊,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幾乎所有建築物均遭到砲兵摧毀,我突擊隊即在集中火力掩護下,往敵陣後方突進。在此同時,師主力部隊則展開對北面虹口之日本海軍司令部周邊防線展開攻擊,以使我突擊隊方面的進展有利。戰事在極其慘烈的狀況下進行著,國軍拼死進攻以達使命,日軍則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故雙方死傷均重,我突擊隊指揮官劉宏深少校親率部屬挺進,不幸中彈成仁。 9 l9 {8 X# f/ U
1 V: _! F- S1 x+ P8 P4 M4 y在87師方面,由521團組成之突擊隊亦在砲兵火力的支援下,突入了敵陣,為使攻擊部隊能夠盡量深入,師還特別要求將透入到達之街道門牌號碼拆下,以為憑據。87師之攻勢異常凌厲,由於採用了新戰術,故其進展十分順利,突擊隊連續打下了日特別海軍陸戰隊之地堡10個,殘敵僅集中在較大之據點內負嵎頑抗,甚至其海軍俱樂部據點亦為我突擊隊所攻佔,據稱,該日87師進展最遠的一支隊伍,還抵達了黃浦江邊。9 }/ l, \" _# t* g
( x7 D' F, |8 X) t5 G6 R- _
17日的戰鬥,在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將軍向南京方面所拍的戰報中,有極為生動的描述:密,本軍於今(筱)晨五時半,按預定佈署,全線開始總攻擊。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堅,但因每一通道皆為敵軍堅固障礙物阻塞,並以戰車為活動碉堡,終致最後不得不對各點目標施行強攻。僅將各部激戰實況分述如次:1)八十八師主力由北分別向日本墳山、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進攻,反覆爭奪,傷亡甚重,僅法學院一處,即已犧牲一營之眾。而攻擊日本墳山之部,於上午十一時攻入後,因受敵側方機槍射擊,未能返出,死傷尤多。日沒前,北正面受敵反攻,已被我擊退。
' W. S# \2 ?. p, g$ E+ q5 R( Z
4 }1 C u2 D* J. W(2)八十七師先對日俱樂部、日海軍操場及滬江大學、公大紗廠攻擊,得王師長(敬久)電話報告,已佔領日俱樂部與海軍操場。惟派員確察,據稱日俱樂部旁之四層樓油漆公司,尚為敵死守。我軍正向敵包圍。對滬江大學、公大紗廠、引翔港鎮方面,則終日激戰,尚未得手。下午五時許,敵由海軍操場南兩次激烈反攻,均被我擊退。(3)本日我砲兵射擊,甚為進步,命中頗佳,但因目標堅固,未得預期效果,如對日司令部一帶各目標,命中甚多,因無燒夷彈,終不能毀壞。
) v/ W5 C- @) `' z3 `' [0 V
5 d! N) s( u! u) T8 ?也就是說,雖然採行了新的攻擊戰術,甚且也獲得了相當的戰果,但是整體而言,對日租界的攻勢還是失敗了。這一仗打得極其慘烈,雙方死傷至為血腥慘重,虹口終日槍砲爆炸聲大作,濃煙蔽日,抗日戰爭的砲聲震撼了整個大上海地區!
; `+ i+ s A/ q& V G! R T- w/ E
經驗教訓
3 ?- n& K- Q d% B7 K' L" p1 r/ }, [0 I6 E# o' g( K
對日租界的圍攻,國軍第9集團軍仍然發動了第3次、第4次的攻勢,其中還加入了和第88師、第87師同屬一級戰備的德式調整師:第36師以及第98師,藉由新銳兵力的到達,9集團軍預期在日軍船團大規模增援到達以前,將日租界打下,然後嚴陣以待全新狀況的發展。新到達的陸軍第36師於8月22日的第4次大攻勢中,突破了日本特別海軍陸戰隊於楊樹浦之陣地全縱深,一舉挺進至匯山碼頭,正預備向左右迴旋以全殲日軍之際,卻傳來了日本增援部隊於吳淞口一帶登陸的消息,第9集團軍為應付全新狀況,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勢,將主力轉用於日軍登陸的方面,淞滬圍攻時期就此告一段落。
' T* B5 {' j8 B* k總結國軍第4次攻勢之所以成功的因素,其實還是符合德國「突擊群戰術」的若干原則。諸如集中攻擊主力於一狹窄正面上,選擇敵軍脆弱部進行攻勢,攻勢之進行以持續深入為主,而不注重敵軍據點的一定攻下等等。國軍在攻勢進行過程中,由於態勢之利做到了以上的要求,遂使得第4次的總攻勢能夠達到相當卓越的戰果,可惜的是時機過晚矣!
. r9 X" F0 h9 ~0 j9 c; z( U# k3 |( w8 l" S* H
「突擊群戰術」,可以說是現代戰術的先聲,其統合所有的重要戰爭原則,綜合濃縮而表現在小部隊的戰鬥上,無論是傳統步兵還是現代化機械化部隊,都能適用於這套戰法準則而達到傑出的戰果。然而要將「突擊群戰術」的各項原則要求做到完善的境界,確是眾多主客觀因素的交相結合的結果,諸如各兵員對於兵種自身的特性的完全了解、對於所操作的武器系統的完全熟練,還有和協同作戰的友軍與武器系統之間亦需具備同樣的知識;而突擊群指揮官在本質特性的要求則更是嚴苛,諸如果敢獨斷之堅強意志指揮所部獨立作戰、對於所屬各部及各輕重武器作靈活巧妙的彈性運用等等。也就是說,「突擊群戰術」的順利施行與否,端賴該部隊之專業化以及軍事素質之高低而論。
$ i. z7 d* g! o1 u# `; Z4 r5 T
+ c. z; J6 Y$ E, {, k在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實施了突擊群戰術類似的戰法於對日租界的圍攻中,但最終不免功敗垂成,這個戰史實例所顯示出來的經驗教訓,就是對於一支當代的軍隊而言,硬體的設備獲得容易,而新的準則的和先進的戰法的採行亦不是難事,但是如何將兩者相結合,以發揮出其最大的效能,卻是由相當主觀的自我因素所控制著,那就是這支軍隊的專業化程度的高低,而專業化的形成與培養,就在於軍人們是否在軍事學術的研究以及一切戰爭本質的探求上,以求真求是的態度為之,這一點即是各個國家軍隊之所以有不同效能表現,最根本的原因。抗戰初期的德式新中央軍,雖然在硬體建設和準則操典上,採行了新的現代化制度和做法,但是礙於在全世界的軍事學術專業化研究領域中,當時的中華民國國軍還只能算是新生兒,整支軍隊上下對於一切軍事的現代觀念以及本質認知都還只達到粗淺的地步,遂無法將一個極需要高度專業化軍隊的現代化新銳戰術的效能毫無保留地發揚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