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史料】軍閥割據>北洋軍閥

[複製連結]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8-24 15:3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13058|回覆: 6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主要由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的北洋六鎮(師)發展而來的,
屬於此一系統的軍閥一般統稱為「小站系」,但在袁世凱死後便形分裂,
形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馮國璋為首的「直系」。
早期直、皖兩系畫分不清,腳踏兩系者眾,
就連後來直系領袖曹錕也一度投效皖系。
在皖系之中,位於段祺瑞之下的是所謂的「四大金剛」:靳雲鵬、徐樹錚、
傅良佐與吳光新,這四人為皖系的核心人物,也是段祺瑞的親信部將。
皖系的直轄軍事力量主要是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名編訓的參戰軍
(參戰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改編為邊防軍,
邊防督辦仍然由段祺瑞所掌握),以及命徐樹錚所編練的西北邊防軍。
至於皖系在地方所擁有的軍事勢力則有:甘肅(督軍張廣建)、
陜西(督軍陳樹藩)、山東(督軍先後為張懷芝、張樹元、田中玉)、
安徽(督軍倪嗣沖)、浙江(督軍先後為呂公望、楊善德、盧永祥)、
福建(督軍李厚基)、湖南(督軍先後為傅良佐、張敬堯)、
察哈爾(都統田中玉)、熱河(都統姜桂題)與京畿警備司令段芝貴,
雖然皖系掌握的省區廣大,
但是卻因為彼此不相鄰和地方兵力僅供自保,
因此實際的地方軍事力量僅僅限於安徽、浙江兩省。
皖系自1920年7月14日爆發的直皖戰爭戰敗之後,
皖系軍隊幾乎全部被消滅殆盡,僅僅剩下盧永祥的浙江一省而已,
但是浙江也在1923年爆發的齊(燮元)盧(永祥)
戰爭中為直系的齊燮元所擊敗,皖系自此滅亡。
直系在馮國璋時期,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力量,
主要由「長江三督」(即是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與湖北督軍王占元)
加上直隸督軍曹錕構成。直系在馮國璋死後,一如過去的小站系產生了分裂,
長江系的李純一度想與保定派的曹錕角逐直系的領導人,卻英年早逝。
而同屬長江系的王占元垮台後由其部下孫傳芳統領其部,並且率軍進入福建;
另外,江西督軍陳光遠辭職之後,所部由其部下周蔭人接掌,
亦率軍進入福建;江寧派的江蘇督軍齊燮元逐步將其個人的勢力推展到安徽;
而陸軍第一師師長蔡成勳則繼任江西督軍。這些力量皆為直系的旁系,
而直系的主力則為保定派的曹錕。曹錕的軍事力量主要建基在陸軍第三師上,
第三師師長便是吳佩孚。直系保定派的分裂自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
因為和戰問題產生了分裂,一為主戰的洛陽派,
而洛陽派的領袖是開府洛陽的吳佩孚;另一為主和的天津派,
天津派的領袖是王承斌;最後一派則是以曹錕為首領的保定派,
保定派主要持著觀望的態度。第二次直奉戰爭促使直系全盛期的結束,
更使直系勢力一分為三:一是在洛陽圖謀再起的吳佩孚,
二是戰爭中倒戈的馮玉祥(即日後的國民軍系,或稱西北軍),
三則是位處江南的孫傳芳。
時在福建的孫傳芳利用了齊盧、孫奉兩次戰爭將其地盤逐漸擴充到江蘇、
江西、浙江、安徽,以防止奉系南侵為理由推行「五省聯防」的自保政策,
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自此自成一系號稱「新直系」。
奉系軍閥與直、皖二系軍閥不同,直、皖兩系皆出自袁世凱的小站系,
而奉系的張作霖則出身於綠林,其本來即為東北地方的「鬍匪」,
趁著清廷的招安轉變成為維持地方秩序的官軍。因張作霖出身自綠林,
所以奉系的第一代將領也大都出身自綠林,並且大多為張作霖的拜把兄弟,
例如:吳俊陞、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萬福麟等人皆是。
奉系雖然非出自北洋六鎮,但是因為早期的發展與北洋六鎮關係密切,
因此也被視為北洋軍閥。
晉系軍閥自閻錫山於辛亥革命時被舉為山西都督,
自此以後開始主掌山西軍政直到國民政府遷台為止。
閻錫山從1912~1949年,他主要控制山西、綏遠兩省。
雖然1928年晉軍勢力曾一度遍及華北各地,並在此同時囊括綏遠省,
但是後來華北地盤盡失以後僅剩下山西和綏遠兩省,因此被稱為「晉綏軍」。
主要將領有,屬於嫡系的趙承綬、孫楚、原國民二軍的徐永昌、
自成一系的商震、長期主持綏遠的傅作義。


[ Last edited by 陸戰憲調士官長 on 2005-8-24 at 03:53 PM ]
steven94 發表於 2013-2-15 12:55:00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祖父是北洋軍第三鎮第5協第9標第3營,據老人家回憶,第三鎮第一任師長是段祺瑞,第二任為曹錕第三任為吳佩孚,其招募的兵員為,安徽河南山東三省人事,第二次直奉戰爭後第三師被奉系殲滅,成員大都被奉系俘虜,不是逃走就是轉成奉軍,因當時奉軍參謀長為第三鎮出身.

[ 本帖最後由 steven94 於 2013-2-18 12:09 編輯 ]
巴隆 發表於 2013-2-15 14:30:37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讀了,了解了不少歷史知識。

該時期似乎戰事頻仍,不知道軍隊和民眾的人員傷亡數量是否有統計。對這些數據比較感興趣。
老潘 發表於 2013-2-15 21: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steven94 於 2013-2-15 12:55 發表
我祖父是北洋軍第三鎮第9標第3營,據老人家回憶,第三鎮第一任師長是段祺瑞,第二任為曹錕第三任為吳佩孚,其招募的兵員為,安徽河南河北三省人事,第二次直奉戰爭後第三師被奉系殲滅,成員大都被奉系俘虜,不是逃走就是轉成 ...

學長不久前有PO一主題 ”澎湖713事件” ,那支由李振清、韓鳳儀(兩人皆是龐炳勛的部屬)帶到澎湖所部,就是大陸的老牌40軍,曹錕的「中華民國陸軍第三師」一脈,是國軍沿革裡一支歷史悠久的部隊。

袁世凱的清國北洋新式陸軍第三鎮,民國後改名的中華民國陸軍第三師,原來的「鎮」與「統制」,民國後改為「師」與「師長」,師長當然就是原來的”鎮統制”直隸軍閥曹錕。曹錕後來將自己的「直豫魯巡閱署衛隊旅」改編成孫岳所部的第15混成旅,之後的旅長龐炳勛後來率部投奔閻錫山成為西北軍的一支。張學良易幟歸順中央後,改編為”國軍第40軍”。

因龐炳勛所部長駐河南,兵員自然大部分出自此地,所以40軍所部裡很多”河南人”。

令祖父如是出身龐炳勛舊部,學長府上應也是豫冀一帶吧?龐有來到台灣,但因出身關係不為國軍所用,新聞曾有報導,來台後的龐炳勛在台北市開餐館維生。

民國38年大陸赤化,李振清的40軍司令部和其帶出來的僅存家底--韓鳳儀的第39師後撤到澎湖,成立的”澎湖防守司令部”(在地人稱的”河南兵仔”)。
民國41年,在澎湖接收美援編裝改番號變成57師軍魂部隊----
這是典型的”借屍還魂”部隊!與原張靈甫的57師一點嬗遞關係都沒有!只是純粹為了紀念在孟良崮被共軍殲滅的57師。
邱明宗 發表於 2013-2-15 22:28:30 | 顯示全部樓層

軍閥割據>北洋軍閥

就是這些佔地為王的北洋軍閥,每個軍閥多想當皇帝夢,就打來打去,讓當時的中國,天天處在戰爭的日子,民不聊生,致使中國成為西洋列強的嘴邊肉,在中國成立租界,所以這些北洋軍閥的頭頭,在20世紀初是中國的罪人。
steven94 發表於 2013-2-15 22:39:3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4哨 老潘 的帖子

孫岳為我祖父的老長官,我祖父原為底下的小兵,孫岳為我祖父的營長,因為我祖父識字,所以被孫岳送去北洋行營學堂讀書,畢業後變成為軍官,孫岳在國民軍第三軍時,我祖父在他下面當營長,李振清那時因原部隊被打敗,在街上閒逛遇到我祖父,祖父找他去當連長,後來送他去讀中央軍校李振清就此發跡,我祖父最後在40軍當到團長,太行山戰役後,帶隊突圍到安徽北部宿州打遊擊,直到勝利後才退伍.我祖父家鄉在安徽省宿縣濉溪集楊樓村,就是現在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楊樓村,離河南徐州很近.

[ 本帖最後由 steven94 於 2013-3-8 01:00 編輯 ]
steven94 發表於 2014-1-27 15:3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4哨 老潘 的帖子

李振清不是龐炳勛的人馬
韓鳳儀才是龐炳勛的人馬
李振清跟我爺爺是孫岳的人馬
兩個派系是不同的
中原大戰後.40軍底下只有40師底下有兩個旅,一個是原孫岳的人馬,一個是龐炳勛的人馬.
李振清是一個人拋棄部隊跑到南京找我祖父,我祖父帶者他來台灣,國府為了控制西北軍,才任命他為澎防部司令.
因為李振清雖是北洋軍出身確是中央軍校畢業,嚴格說來是老將的學生.
40軍軍部及39師來台灣時只剩下軍士官幹部,在澎湖時為了補充士兵,才發生713事件.
58師(魯軍)來台灣時也是剩下幹部,在台灣在找流亡學生補充兵源,補充了兩個旅,一個旅是山東人,一個旅是廣東人,只是沒發生事情.

[ 本帖最後由 steven94 於 2014-1-29 10:53 編輯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1-19 02:21 , Processed in 0.01944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