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謀攻篇
& l, W+ p$ {2 d* N
# I7 h8 ^* [/ s6 f$ R& d主要在說明沒有戰場的戰鬥行為,倡導以最低代價,贏得最大戰果的理想,& K$ O, F2 y/ k+ y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謀略的方法和外交的手段,
8 w; j: k# c; d. R使敵人整個國家和軍隊完整無缺的接受我的意志,
! j5 v, J5 v1 A3 }* w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的最高明境界。9 [7 E- z9 n# j0 W! d' ^! b
強調「全爭天下」和「兵不頓(疲倦勞累),而利可全」。( b' r8 X( f% V$ v9 {* B
本篇重點在「全勝」。主要論述謀劃進攻的策略,強調以謀勝敵,# o' A0 Z* Z: \* v) B9 D! A
揭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
# {" K; c/ D+ f- k. j# }/ o& w, K6 `$ O+ e3 A* Q( K
1 n' q; @* v4 d# ^+ L6 Z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
% O+ ]# }" ]8 @' I0 f+ l- Q: ~$ {0 [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 l$ _4 A# G, S& J* F
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1 b8 Q( N5 S: O9 H% X4 O4 s5 v
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0 }$ F% M* {8 R/ P$ l2 t- M【譯文】孫子說﹕一般來講,用兵打仗應遵循如下的法則﹕. |$ z5 Q" c$ f1 ^0 A" |3 N
整個地制服敵國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破敵國則是次等的策略﹔
$ r, K/ ?& R+ V+ h' W' n整個地征服一個軍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破一個軍則是次等的策略﹔$ f4 c5 U k( D" D, w3 f
整個地征服一個旅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征服一個旅則是次等的策略﹔
# g$ @# s! F3 t- |* `& i/ A3 L. Y整個地擊敗一個卒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敗一個卒則是次等的策略﹔: c+ ?/ K, Q3 X* ^* ]; `3 t
整個地擊敗一個伍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敗一個伍則是次等的策略。2 X- O9 o: ~' I' R* E S
因此,即或作戰一百次取勝一百次,也不是最完善的計謀。* C1 w& q8 D1 {
只有在以強大的戰鬥力為後盾的前提下,巧用計謀不用交戰而征服敵人,/ h* }0 J! k# F1 |! C4 ~* ^7 y
才是好中之好的最佳方案。
$ W5 u+ {/ o7 K) I" o( J- `6 D9 k! e: E( t5 P$ a6 h
- |" Y/ R- T" s& X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1 l* T- S1 A0 F6 V5 g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 ,
8 D* B. z1 Q3 n# m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9 b- N) M. |4 E4 n) p
【譯文】可見,用兵打仗,上策是及早察明敵之政治和作戰動向,1 P+ W+ t1 w9 U/ P9 I, E0 o
從智謀上戰勝敵人,即在計謀上勝敵一籌,用計謀使敵人屈服﹔6 v5 n, Y8 J/ _% g# F1 S: s
其次是從外交上壓服敵人,即聯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敵國的同盟,& _3 _3 l( Y8 x. P$ ~* a0 [
使敵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再次便是攻打敵人的軍隊,
+ M( ~2 ^$ X2 J2 r1 }6 k' E以武力戰勝敵人﹔而下策是攻奪敵人的城堡,
* s2 ^/ H) x' Z: b這是作戰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下等策略。因為攻城所需器械,5 ]7 \8 F4 t7 S% W% Q' i
如櫓〈裝在車上俯瞰敵人城內情況的望樓〉和轒轀
7 M! P& ?; c# Q7 T+ ]〈上蒙牛皮下容數十人的四輪大車〉,需要三個月才能製成,
( W$ O( O5 v! {構築在敵人城下藉以登城的土山,也需要三個月才能完工。
' V2 \; `" G3 q& F% m! Q如果指揮攻城的將領沒等完成以上的攻城準備,1 K. z/ a/ n6 C8 M
就忍不住他的憤怒而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
9 B" D. D1 e4 R0 h其結果是士卒被殺三分之一,而城堡仍攻不下來,
9 I+ d. t' F8 I. p7 t這就是攻城之法所帶來的災難。
# S+ G4 C9 g& D+ Z; K( u+ K; ^$ a O6 [, @, a m+ k4 A( C
3 |; K. b# n9 F9 q9 C. q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 Z- ?: v) B: Z0 W# K# C5 x必以 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2 o6 q: O1 O8 G6 E R【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不是採取用武力交戰的辦法使敵人屈服,奪取敵人的城池不是用硬拚的辦法去占領,+ d" F$ F6 b5 o0 ~; W
吞併或滅亡敵國也不是採取久拖不決的消耗戰。
$ @* L0 [: F7 q# q* \. `' x8 _& n" A, K因此,運用謀略迫使敵國完全降服,軍隊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勝利,
/ j9 B. U# B# w' h( l3 g5 _以爭雄於天下,這就是運用謀略降服敵人的法則。
7 R- l& y0 I; F6 D/ K0 r4 u2 Q$ w
/ _/ k: A B6 I'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E6 G2 C- M' Q5 V5 L
少則能 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o4 P) _, F* q, S& j【譯文】如果由於各種條件制約必須付諸武力時,使用軍隊作戰的法則是﹕6 N1 H J; A8 `2 O$ b: _
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圍殲他,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他,
8 O8 R. _0 K( u1 P3 |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各個擊破他,
1 W% T. O9 U" p* Y. }+ G2 Q: n同敵人兵力相等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
- H% i* l" T0 C# _/ P2 y, j2 H" C如果我方兵力少於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採取防守的策略,8 h0 b4 y% B4 ]; u- D+ d
如果我方戰鬥力不如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避免同敵人交戰,
* ?! `7 u) v- d g5 f* U3 t/ I即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避開的辦法。
3 E$ O, h2 A, R/ g# H4 G千萬要記住,力量弱小的軍隊倘若魯莽地堅持同強大的敵人拚殺,
( J0 p* Z" `+ G! y3 J3 W" b0 f# x不注意或不善於保存自己的力量,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5 {: O0 o( x* { S/ t1 M1 J
9 F5 L4 R8 p! L
8 Z( S a/ e( }2 `-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r" D/ q* G7 K2 G% T* E' i
【譯文】做為軍隊的統帥,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支柱、君主的助手,
: j7 n5 S& Q0 I4 ], W! K+ E和國君的關係是否密切,配合是否協調,往往決定國家的安危興亡。
' f3 B& h, V3 h+ h如果親密無間、協調一致,國家就會強盛起來﹔如果離心離德、關係疏遠,
7 X$ }7 N( q5 A$ Q, b7 L" `$ s國家就會衰弱下去,以致敗亡。
2 X+ I9 k6 y( A) L2 Y
- {) Q$ T i! L- y0 [
9 i0 S3 m9 }0 e) A- x$ A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9 ], Y, a8 O/ t L" v" Z/ z$ M7 F4 w不知軍之不可 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 G; X( I7 e/ J
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 A% U& Z2 j0 u6 P2 g5 w8 ^8 t( V三軍既惑且疑, 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 e) [+ b& _. {4 _【譯文】做為一國之主的君王,也要注意尊重統領軍隊的將領的權威,, R# W3 N8 k; D* K; m7 n6 a" W
絕不能憑主觀想像亂加干擾。一般來講,由於君主不了解軍隊實際作戰情況,5 A& u' S5 g7 D! x7 C4 g2 D
而干預作戰行動的危害有三種﹕* \/ e, c5 }. O( p8 [9 i1 ?' k
第一種是國君不了解三軍不應進攻而硬性命令進攻,不應退卻而硬性命令後退,這是典型干擾牽制軍隊的行為。
9 W3 s+ K0 m5 R4 Q第二種是國君不了解三軍的內部事務〈如管理、教育、獎罰等〉而亂加于預,4 P; e; |' W& ]; ]1 q* A7 a
這些必然引起軍隊上下迷惑不解。
3 q" ]% |+ q9 d R8 m" S8 B第三種是,國君不甚懂得軍隊行動因戰鬥態勢變化所採取隨機應變的用兵權謀,而干預軍隊指揮,這也必然使三軍上下產生各種疑慮。
" L& W" Y) s) j9 w( m. A一旦,軍隊上下處於迷惑不解、疑慮重重的境地,
% Y% P# o3 ?4 k7 P列國諸侯定會乘機製造禍難。以上三種情況就叫做[亂軍引勝],! b" q8 S) Y$ V( e4 B8 H! p
即搞亂了自己的隊伍,使敵人有了空隙可鑽,從而導致了敵人的勝利。 " D& R' Y+ k" k6 }+ Q# F+ ^
# D$ y$ Y* _) H1 d D
; y5 n9 R/ C% b# ^* r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 者勝,! U0 S. i" c0 e1 c/ g- S
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 l }% k/ @' N) w9 B9 R【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 u. u* l1 z, s u8 P) j" s8 J; `+ ^9 z
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
: G- s& V l1 T8 P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
! c, @! ]- g0 U5 n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
. K, F" y" }' I5 w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 x8 |- C& M4 w
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 Y2 l: \& l; |- h& q3 v: e" N3 L: O
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
& c$ C0 J4 | S T0 x% t: J2 s+ F' m2 m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5 n* Z7 {& o8 e5 K( E. h U" j0 E
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
* `0 x J* g; e, T3 h' p' o! \3 D$ ^. C
2 s* l3 X4 B2 y+ g$ t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 f" u" v+ e0 _% @不知彼不知 己,每戰必貽。 9 |% P$ X. ~! t9 N( T
【譯文】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既了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
% l/ Q6 m/ ? J. `0 M3 c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更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情況,只熟悉己方情況,/ f- ]4 I0 G" d Y. h6 @
打起仗來勝負各半,既可能打勝,也可能打敗﹔既不了解敵方情況,. A6 u; I b. Z
又不熟悉己方情況,每次作戰都會處於險境,一定要吃敗仗。
1 p( V0 \: F; w5 O( g H2 ]- z4 n' _( c/ h
Q8 a* u7 V( Q第四形篇) N; P+ m& J2 y( k$ Q3 k
" J& f" L, g2 h, {- V, N: R說明攻、守勢作戰原則,提示增大勝算的法則,- H, W! G' c8 [8 ~3 U( C3 k; U* K3 Z
運用「度、量、數、稱、勝」五種思維要項和程序,形成軍事優勢。* `! B, C- B, G4 X/ n2 B N9 M. ~
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經濟、精神各方面,應完成充分的準備,
$ x- Z+ q. R! o9 l4 D$ N奠定絕對優勢之基礎。同時應加強備戰,力求在戰爭準備和戰略態勢上,
6 _0 Q# X9 I; z& f, _4 }# e( a能制敵機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本篇重點為「先勝」,
* k7 c! C+ n: j$ D, `3 b, u即從敵我軍備形勢的觀點,論述軍隊作戰首先要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2 r( b0 f, J) L2 G+ \; y
然後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以壓倒性的優勢,打擊敵人,
) n9 u6 M' v* `# ~, E0 S1 K達到「先求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 e& j2 M. A; x1 j1 k, z" {4 B
1 _2 }$ { Y( E1 X+ }5 p. Y7 T! S
0 @* m8 V% I% |' p m
" B M' z0 ?6 o5 n" }4 {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B7 |* v; K8 y0 f& N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 Q) c6 b* Q3 F% I/ B
【譯文】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首先要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0 S; y7 N9 q' d
以此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有利時機。創造條件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我方,6 O- n7 `1 K' e6 Z8 p' ?* x
敵人可能被戰勝,在於敵人使我方有可乘之機。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 [ Z) h2 o8 V' x
能夠創造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不能使敵人必定被我戰勝。
* Z# J) T. S7 g% B3 ]& F可見,勝利是可以預測的,但在不具備戰勝敵人的條件下,! c; |6 j5 L/ A# ?
絕不能依據自己的願望去硬戰強攻。
% ` Y- V3 s4 q0 O% x `7 I, m
" y% \ [. _& B! T% D$ Y; s# v6 G6 W* W( O; n5 N: T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B: z- A2 Y9 y( n$ u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 b# a, B: _3 k- V!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 f9 S' \0 o1 `【譯文】我方之所以不能被敵人戰勝是由於我方防守嚴密,
; l* K4 r1 j" B) v& F2 w不給敵人可乘之機﹔敵人可能被我方戰勝,
' E! L% l' p* p0 g$ H是因為敵人有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使我方具備了攻打他的條件。) k1 ]; J( h; S* f9 U
我之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敵人兵力有餘﹔
2 k$ ?$ x( f4 p. G7 S3 S& M之所以採取攻勢是因為敵人兵力不足。
( k7 k c* j. M5 H故此,善於防守的軍隊,像隱藏在深不可測的地底下那樣,
: u1 s [5 K3 z# C( }; j; `5 d- Y使敵人無法窺視其行蹤﹔善於進攻的軍隊,4 s4 m Z. A/ m: ~6 C, `
像行動在高不可攀的天上那樣,使敵人無法戒備,正因為如此,6 L. t/ F5 s/ [- y6 y1 E+ H) H$ l
防守必能保全自己,進攻必能取得全勝。
! k# ?+ z+ V! R' A3 Y5 D$ b- E* B: k5 z% |5 Q. h; ?; r
% W; G* H0 m ^7 O3 T1 z' n8 a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2 X' e: ? |0 s& a% T4 D! q E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 ?4 c5 e$ h. @
【譯文】對勝利的預見不能超過一般人所知道的,並非高明之最﹔3 K0 |/ N; i5 q+ o. u3 C
通過艱苦的作戰而取得勝利,即便是被天下人稱道,/ E0 e/ |- ]0 D: n5 z
也難以稱得上是優中之優。這好比是能舉起一根毫毛算不上是力氣大,
- G) u, C( w T" u( u V/ f能看見太陽和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得驚雷的轟鳴算不上耳朵聰靈一樣。& j' |$ T/ `! g; @$ D
古人所說的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
% F7 E2 ^7 T1 Z/ b4 r3 X6 _3 }$ F即能夠運用計謀,抓住敵人的弱點,發起攻勢,就容易取勝,2 w3 t; F( T! ]) i+ Y u: B9 G! J9 d
既不用反覆部署,也用不著大砍大殺,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勝。: { i. T2 @: [: G# Q& ?, O+ h- W% S
故此,善於作戰取勝者,既沒有奇異的勝利,顯不出智謀之名,
( ~( Q9 Z/ _5 B5 r) }. w也看不出勇武之戰功。他取得的勝利沒有差錯都是建立在必然的、! O) i8 r% g6 f' g1 `' J S' }
確有把握的基礎之上。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所採取的作戰措施是勝在必然,% f$ k0 Z/ Y# [- i6 I. b3 `$ } [( w
他所戰勝的是實際上已處於必然要失敗地位的敵人。
?8 n% @: r6 }5 z1 |; f1 L8 w. D2 t: g; t: V4 R' F4 ~
6 r# i% w$ ~9 |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8 r! \$ `6 {/ h9 e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C# o0 q$ t2 B& ~/ h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s& b/ y, k+ e N n' X/ O: n" D. K* G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4 Q0 Q2 K: F" u! A: |! W! M# c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E9 s$ b, W4 N4 S9 t& t% X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3 E( j9 k6 S1 s/ n5 \, l: @8 E8 p同時又不錯過打敗敵人的良機,由此看來,勝利之軍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 v: Q/ g4 n' t4 P( u
爾後才謀求與敵人交戰﹔而失敗之軍則是先盲目地首起戰端,
+ ~% I/ v- }6 h9 G- T+ M8 {爾後將勝利寄託於僥倖。善於用兵的人先從各方面修治不可勝之道,3 U7 N% o' }) O' j. L; F/ P
確保法令的執行,這樣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宰,
- E5 [# T. x. S2 P把致勝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7 E6 l% E4 n, C+ D
/ r( u: q, c5 K+ `1 }- ^$ o
" d* I/ `- _& Q' q; F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C- {0 Y4 y# \. ^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 t8 e# G" ~6 y" ]1 F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也,
0 o; F) h+ X5 i' |: ?4 O0 v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4 _' T; H* b# S* D; O- j【譯文】兵法說要注意五種情況﹕第一叫做[度],即國土面積的大小﹔$ e! K8 R5 q0 b9 O3 H
第二叫[量],即國家物產的多寡﹔第三叫[數],
+ }) L3 A2 N1 X4 a即敵我雙方可能徵召和供養的兵力數量﹔第四叫[稱],! f. O5 h: r. z, q5 B( l' ^
即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權衡﹔第五叫[勝],即判斷勝負的可能性。7 {. ?" Y6 V- n w, n' |5 A
對雙方國土面積大小作出判斷形成[度],由此而得出物產多寡的[量]," d4 k6 b b5 Z; c
根據物產多寡來確定可能動員和供養的兵力數量,根據雙方兵力的數量,9 W$ Q. n+ W: `5 @2 r
進行權衡對比,根據雙方力量對此判斷戰爭的勝負。( O' n2 E: |5 m
所以,勝敗兩軍相較,實力是相當懸殊的。
9 ^1 y# n1 |* _7 k6 A( W不妨以一銖和一鎰作對比。一鎰比一銖重五百多倍。5 P1 j0 k& Z+ ^+ Z
勝軍比之敗軍好以以鎰比銖﹔敗軍比之勝軍好此以銖比鎰。: _( U- o& u/ A
勝利之軍在指揮士卒作戰的時候,就像從八千尺的高處決開溪中的積水一樣," H) ?2 j: t' n' l3 ?$ v. m9 U+ m1 ?4 r
其迅猛之勢是難以阻擋的,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是戰無不勝的,1 k# J( R8 j; ^: ]' m0 ?- H
這就是軍事上[形]的生動體現。 " ?9 |2 c4 z5 V# r1 v/ A- S0 y; D3 u
! q" @: r8 i% l8 {& u第五勢篇
H+ n- r* u8 W+ l$ I( C- W/ h8 m
說明「勢」的運用,編制、陣法、指揮、組織等為發揮「奇正虛實」: Z n. Z0 q! f( v, }
以制勝之工具。尤其將「奇正」作循環無窮配合運用;2 v9 f' z; B& d& p2 c
其次須運用軍隊運動的兵勢;要「勢險、節短」。
% P1 i- g* m$ W4 Y; J; _5 m4 K# O% U4 Q本篇重點在「出奇致勝」,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
K& g4 y3 @$ M2 b+ Y發揮將帥的指揮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 ) [* q7 ^8 I* y0 D" k
7 l2 ~2 g2 \; Y a& p; a
5 T5 o' y. U) g4 B3 z' S- s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 眾,
7 y: E" W$ ]% L: R可使必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S6 E, ^6 h: a# M. k
【譯文】孫子說﹕一般來講,治理人數眾多的軍隊像治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 P( t8 \6 P: W4 J( F9 F$ P, H
這是軍隊組織編制方面的問題﹔指揮大部隊作戰像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
. p7 K7 D) o. J+ ^這是通信、聯絡、指揮方面的問題;率領三軍作戰,* H1 [- s8 j0 x: B* q! h
即使全軍遭受敵人突然襲擊也不至於失敗,這是[奇正]的運用問題,
- O8 k8 @, r3 H! K& s即所謂奇,是指靈活運用出敵不意等戰法,* N( ]* f5 o4 r: W& `
所謂正,是指正規的正面迎敵等戰法﹔& ^! F5 K( c8 i, |
軍隊的進攻要像以石擊卵那樣一下子粉碎敵軍,所向無敵,
6 D1 q# K3 A! p3 a5 j9 x) M2 O這是[虛實]的問題〈虛實指戰鬥力的強弱、優劣〉。
) [! c* K3 _, \1 K) k O* e4 ^2 ]4 y% J* j9 w( ~
& K( k$ Y/ R4 _( C, S/ {8 P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 Y4 V' ~' `8 _! |4 Q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 6 R3 ]; a2 F+ G, ~
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 變,/ H, r! r+ d0 W3 H4 c# V9 q; F7 S
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之也。
* u0 z0 b1 ^8 i) j4 O( b奇正相 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 R* Z, e- `, j# C6 U【譯文】一般來說,作戰的方法是,用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
# P5 N2 U* v. B* y. e8 J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將帥,他的戰法就像天地變化那樣無窮無際,+ T* \1 a, v' ~& z4 v' l$ G
像江河奔流那樣不竭不息。周而復始,日月落下去,又再升起,
6 k& C' v1 P/ V1 S這就像日月運行一樣往復無窮。
' }. ?6 k Y" C( v# j) q死而復生,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過去了,又再回來。4 @" E+ G! N) L- n8 y6 M4 |( ~2 Y
音階不過宮、商、角、徵、羽五音,然而五種音階的配合變化,
1 m' C0 t! l0 p4 T8 S卻會奏出聽不勝聽的樂曲來﹔顏色不過青、黃、赤、白、黑五色,
' S3 I! ^* Y% P& G. x然而五種顏色的配製變化,卻會描繪出看不勝看的色彩來﹔
5 V( ^, W2 a6 x& b! }( T. U味道不過辣、酸、鹹、苦、甘五味,然而五種味道的搭配變化,
, j2 h. @+ `3 z H e6 H5 z, r卻會產嘗不勝嘗的味道來。作戰的基本戰法不過奇正兩種,2 d5 z3 T6 X% ?9 S' s% S' U
然而奇正的配合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 ~+ w; E' U7 p$ L% J& Q- l5 U
奇正相輔相生,奇可生正,正可生奇,奇正變化不可窮盡,6 A2 H$ m7 j x% L0 K U# y3 z* `5 U
這就像圓環旋轉那樣,無頭無尾,誰能窮盡它呢?
& e1 c. X: r: z. e6 S1 g9 D4 j/ {* `& _8 v' a" j$ I p6 V
" Q. B% e/ {" c- Z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 F3 {# n) O% D- _+ b' f5 w9 r
是故 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9 l6 L2 K) F6 H0 u8 J# S( v
【譯文】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奔瀉,致使石頭漂移,& C/ B! q4 z3 U G) Z9 F
這是由於具有巨大沖擊力的水勢所使然﹔兇猛的鷙鳥,以飛快的速度搏擊,
& A/ m9 @+ b; \; }5 v8 a; k: n6 e0 j以致能捕殺其他鳥獸,這是由於牠能控制時機、節奏適度所使然。2 d6 O4 ]) T' y" ~: U8 I
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勢是居高臨下、勢如破竹,2 A, b8 [/ ]1 T( u) j
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猛烈,猝不及防。這種態勢,% H: n5 Y2 f1 t- m3 Y
就像張滿的弓弩,這種節奏,猶如觸發弩機。
! O9 ~0 ^, j2 n4 d$ b6 r) z' f h6 f. a# B: _
4 O& ]* j4 d0 R" e o: H% F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 }$ l* K a4 q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 n$ Q: C8 i* A5 c% i1 }5 l: j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動之。% @9 g1 \2 ?: T, a' E' ~$ V
【譯文】旗幟紛雜,人馬眾多,在這種混亂狀態中作戰,
1 P$ N! e; k9 j, g* O# j必須保持自己部隊的鎮靜而不亂﹔戰車轉動,人馬奔馳,
) g6 O3 V9 S6 z8 k- G在這樣渾沌不清的情況下打仗,必須把部隊部署得嚴整、靈活,
1 b8 Y) O+ ]- w/ D7 d# C) f四面八方都能應付自如,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
S4 v# V, q5 r& X4 i向敵人示亂,是由於己方組織的編制完整。
! Z% _6 k. ?/ Z8 G向敵人示膽怯,是由於己方具備了勇敢的素質。
4 e3 a/ z4 n6 k J$ f向敵人詐示弱小,是由於己方傭有強大的兵力。" z0 k* G; S; \* S) g5 p. E; m
治或亂,是編制、組織、指揮的好壞問題﹔
: `! J7 w7 j! E勇或怯,是態勢優劣、氣勢盛衰的問題﹔
, W- ~* B) |! l' T E強或弱,是軍事力量大小的問題。
8 t7 Y% H! H2 S. A& f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向敵人示形,做出某種姿態即以假象欺騙敵人,6 w' p, M- x K. ^2 N8 C7 P( ~
敵人就會信以為真而聽從調動﹔用這些方法引誘調動敵人,1 t+ F" ]' x9 b7 l4 n w- ]- ]/ C
使敵人上當受騙,用重兵設伏以等待敵人,掩擊消滅他。
3 T2 g3 [ v2 M3 b% q. z/ _
4 {# A9 A q1 o1 D. r
# ? d3 p3 I& I' n$ J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 D2 {; W9 B/ d e( Z/ P: I
任勢者,其戰人 也,如轉木石。
2 D, b) [" _8 V0 P) a9 S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 B; b" _% P% ^ o ]' M故善 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l; Q0 @/ J) L( G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全局有利的態勢上. p/ g, ~ ?- w
尋機戰勝敵人,而不放在對下屬人員的依賴和苛求上,
/ E# ^" A# s% j; G1 ]+ P因而能夠選擇勝任的部屬,充分利用有利的態勢去奪取勝利。
3 q( V4 N) ], ?5 z善於利用有利態勢的將帥,指揮士卒作戰,就像滾動木石一樣運轉自如﹔
0 n9 M6 o( B/ B% z2 o! f木頭和石頭的共同特性是﹕把它們安放在地勢平坦的地方便靜止不動,
7 s: X9 L" m! C5 Y8 D) c把它們安放在地勢陡斜的地方便轉動滾移﹔方形的木石就比較靜止穩定,$ E# C/ @+ v/ R' p
圓形的木石便容易轉動滾移。
% t$ \* W: J# S- S所以善於指揮士卒作戰的將帥所造成的有利態勢,% m5 `, e0 o" `" ^& r2 ?
就像從八千尺高的山上向下飛滾圓石那樣,迅猛不可當,: R8 U9 d& C/ b4 a2 @7 |
這就是軍事上所謂[勢]的要領。
% |- W" ], H; P4 ]' i' e+ m2 f
# U. M' B' B/ c' H5 \ o# n[ Last edited by 陸戰憲調士官長 on 2005-7-25 at 01:53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