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將的目光我會放在走在前頭的文差,文差手上有一把令牌,我喜歡觀查令牌的樣式和做工品質,然後想像文差其實是憲兵班長,其手持令牌即接主神之令〔像憲兵班長接軍警執法令〕,跳家將很重要的地方在於文差的令牌,無論如何千萬不能掉,因為令牌代表的是主神威信尊嚴﹗
跟古代官署發給衙差巡捕的令牌一樣,軍事令牌即代表軍事司令官,同樣地,憲兵拿的令牌軍民怕的並不是憲兵,而是發給令牌背後的軍事官長;以前有一部老電影好像叫北洋大軍閥,一夥散兵遊勇在客棧胡搞,執法處的人來了一樣不服從,但當執法處的人把一塊布遮著的總司令令牌揭開時,大家就嚇到皮皮挫∼∼∼
武差拿的則是令旗。在民國軍事用途上,令牌和令旗是很普遍的軍事用品,令牌用於軍警執法;令旗則用於傳達軍事命令,以前部隊縱深拉得很大,司令部在台北,部隊在台中高雄很正常,野戰時沒有辦法立即發送電報,由司令部發令旗給傳達,傳達騎馬到各部隊下達軍令。
不過民國軍事用的令牌和令旗製作相當的簡單,不偌官將民俗文化裡製作的精美。憲兵司令部裡有一張民國憲兵照片手持令牌就是了∼∼∼∼
令旗在國民革命軍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部隊移動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人騎馬手持一面約60cm高的長方形小旗,旗上寫著【令】字就是傳達了,但式樣極簡單.通常以紅布為底,中央處寫一楷字【令】,不像官將文化以錦繡製作般的精美。
國軍的軍旗其實就是從古代帥旗變體設計的,只要把中央的國徽改成【帥】字就變成古軍旗了。
道教民俗裡另一個與軍事神格化的”形於上”是《五營兵》,這是中國在軍事西化前的軍制,透過念咒搖晃五色令旗即可招來天兵天將〔或陰兵陰將〕,舊制打仗的時是旗兵先接受將令後搖晃黑令旗,所有將士眼睛隨時要注意這面黑令旗晃動所達達的作戰命令,所以道教的五色令旗是軍事上被神格的另外一種表現。
我剛好想到台南有個民間老神話,”囝仔仙”得道,大戰”五府千歲”〔還曾拍成電影〕,囡仔仙是以灑豆成兵與五府千歲大戰五天五夜,聽老一輩說,當時台南上空整片赤紅,天空是他們的戰場。最後由?居間協調,囡仔仙就在五府千歲一處得到香火奉祀權。
以前的本土電影似乎蠻多這類的民間神話搬上大銀幕的,如、十八王公、聖公媽,都曾是院線片,但票房好不好就不知道了?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