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7-21 17:01:30

【轉貼】海軍職掌

禮砲
禮砲係一種表示信任的火砲開放行動。
事實上,在十六世紀的當時,
火砲的再裝填時間耗時甚長,
故當船隻進港前,將火砲內的彈藥發射、清空,
即以證明該船的友善意圖。

值更
「值更」是在船上的一種,週期性的守護工作。
傳統上,將一天二十四小時劃分成七個更勤區段。
午夜至凌晨4點為午夜更,晨更從4點到8點,
午前更自8到12時,午後更為12點到下午4點,
上暮更由4點至晚上6點,下暮更為6至8時,
夜更為晚上8點至12點。在值更期間,每半小時,
以特定的響次敲擊船鍾作為訊號。

暮更
暮更之意義係指船上,下午4點至6點以及晚上6點至8點的值更。
在船上,大多數作業必須一天24小時無間斷的執行。
下午4至8時的更勤被分割成兩部分,
目的在於避免執勤人員每天都在相同時間執勤,
以免除無聊、單調的相同工作每日例行性的發生,
逡分成各兩個小時,分別稱之為上暮更與下暮更。
如此,則可使水手避免每日的相同性例行作業,
因此,這些水手就好像是在,閃避如此一種更勤,
或是執行一種閃躲的勤務。
然而在以訛傳訛的狀況下, dodge就被誤認為 dog,
此種更勤亦因此被誤傳為「狗更」

鐘聲八響
在海軍艦艇上,敲鐘代表著更勤執行的時間。
每一更勤有四小時,鐘聲一響代表半小時、
兩響一小時、三響一個半小時、四小兩響小時,
後以此類推,直到八響完成此一四小時的更勤。
完整而安全的執勤完畢後,稱為「八響且一切安好」。
此種方式起源於帆船時代,當時水手並無法確切知道時間,
故需依賴船鍾報時。計時員以一種半小時的沙漏來控時。
每半小時轉動沙漏一次並敲擊出適當的鐘響。

船樓
船樓係指船隻主甲板的前部,
其名係源自於北歐海盜的單層甲板大帆船。
當時的船隻在其前緣建築有木製的城堡形建築,
其位置就在於主甲板的前緣,
此處,弓箭手和其他的戰士可以發射弓箭、投擲矛、石頭等武器。

艦橋
艦橋為戰艦上的指揮中心,
位於船隻的前方高處,
一般指揮官即位於此地,
亦由此下達調遣命令。

士兵藍工作服
在海軍,士兵的工作制服是一種深藍色的棉布衣服
其起源或許係來自於東方的印度,
而且可追溯自帆船時代。
早期,水手們剪下剩餘的帆布來製作他們工作時的衣服與吊床。
當時此種衣服,不但沒有良好的裁縫,亦無藍色的染製,然而,
它確實提供了衣服的供用。藍工作服係由歐洲的水手首先使用,
當時他們係將舊帆布剪裁而來。選用藍色係用以掩蓋油漬。

喇叭褲
一般相信,直到1817年在甲板上清洗作業時,
才被允許將褲管捲至膝蓋處,另外當被迫棄船跳海逃生時,
喇叭褲亦提供相當容易就可被脫下的優點,
而且在海上,將褲管住,套在頸部,
則有因褲管內充滿空氣,而有救生效果。

航泊日誌
在今日,舉凡保存每天的基礎行事的紀錄,稱之為「日誌」。
原本,在帆船上,相關的紀錄資料係被刻在木板之上,
並經其捲串在一起,當打開之時,就像一本書。
當紙張愈加容易獲得之後,航泊日誌的製造舊改由紙張來作,
木板的日誌也就進了海軍博物館,但此俚語則依然留存至今。

口笛
口笛的緣起可以追溯自槳、樓船時代,慘烈的接舷戰,
當時的水手長係以粗矌、咆哮的聲音指揮水手。
在航海時運用口笛的確切時間難以考證。
然口笛的運用,當口笛尖銳刺耳的聲音在甲板響起時,
即便在桅柑頂端工作,亦可清晰的聽到。
風帆時代的商船或軍艦軍使用口笛,
但口笛無疑自始,就是軍艦的特徵之一。

見習生
見習生,原本為中世紀海軍的一種階級,
其地位逐漸成為一種學習成為軍官的「學徒身分」。
在英國海軍,年輕人除非在海上服務兩年以上,
否則無法成為見習官。
在此期間,他們必須是自願的或是被艦長所雇用的傭人。
成為一個見習官,他們必須學習航海與船藝,
而且必須帶領、監督少許的水手,
經過6年的服務顗即達到19歲以上的年紀,
才能有機會參加測驗以成為正式的上尉軍官。
早期,美國海軍的見習官制度與英國甚為相似。
起初,有不同的海軍學校訓練見習官,
直到1845年 Annapolis海軍官校成立後,
正式接手見習官的訓練,
1870年起,見習官正式在海軍官校內接受學院教育。
經過四年的學院教育與兩年的海上服務,
即有資格參加測驗獲取正式的官職。
1902年起,海軍候補生正式稱為 midshipmen,此後,
在海軍官校求學的學生稱為 midshipmen。

[ 本帖最後由 asun 於 2007-11-20 22:05 編輯 ]
頁: [1]
檢視完整版本: 【轉貼】海軍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