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汪浩歷經戰禍 出書憶往
八旬汪浩歷經戰禍 出書憶往by 記者啟鉻洛杉磯報導
02.05.13 - 09:00 am
年屆八旬的原中華民國憲兵軍官汪浩在台灣退休後移民南加,開始將以往從軍經歷寫成書,並參加世界日報讀者「大家來寫書」活動,出版自傳「江海浮沉」。書中描述他在一個悲劇時代,經歷人禍天災戰爭煎熬。從少年時被日本兵關押,後參加國軍抗日游擊活動,直至代表中華民國駐軍太平洋島嶼。他表示,雖然自己是小人物,但已完成報國雪恥意願。
汪浩是湖北黃梅人,少年時曾被日本憲兵隊關押,目睹華人被槍殺砍頭慘狀。在僥倖逃脫後,他參加抗日游擊隊,後投考國軍憲兵,參加贛北、長沙及衡陽會戰。抗戰勝利後,他被派往太平洋島嶼駐軍,執行特種任務。他說,他曾在目前引起中日爭端的琉球島駐軍多年,對島上居民生活很熟悉。
在自傳「江海浮沉」中,他在13歲時因家鄉遭遇日本兵占領,為躲避日軍,他準備離家到國軍控制區,但遭到漢奸逮捕關押日本憲兵隊牢房。其間目睹日本兵種種暴行,最後是母親下跪求人擔保才逃離監牢。汪浩說,離家後一直未見母親,數十年過去,在他再次踏上中國大陸土地,才知他離家時才31歲的母親,已在中國政治運動中困死他鄉,得年僅50歲,他獲知消息心裡萬分悲痛。
汪浩在書中還回憶所在部隊與日軍在長沙會戰時的慘烈景象。當時日軍12萬人,200餘架飛機,140餘艘艦艇還有坦克、大砲直撲長沙。由於國軍指揮官指揮失當,防守岳麓山的國軍陸軍第90師死傷慘重,不得不選擇突圍。由於一路困頓,汪浩坐在地上就睡著了,險些脫隊。因飢腸轆轆,即使老鄉留下的黃豆發霉,他們也只好拿來充飢。
1946年,汪浩所在憲兵隊奉命進駐琉球群島等部分太平洋島嶼,而部隊名稱是「中國憲兵司令部,派駐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勤務地區包括沖繩島、關島、塞班島、狄寧島、曼納斯島等。汪浩說,他駐守島嶼景色宜人,居民生活祥和,風情獨特,非常令人懷念。他還回憶受命押金海盜的故事,冒生命危險,任務艱鉅驚險。
「江海浮沉」中還有汪浩早年圖片多張,其中共有41個章節。他早年在陸軍官校畢業,通過五種文官考試及格。後來返回台灣後,負責台灣治安工作。退役後從事社會教育,並曾任職國有財產局。
引用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21614920/article-%E5%85%AB%E6%97%AC%E6%B1%AA%E6%B5%A9%E6%AD%B7%E7%B6%93%E6%88%B0%E7%A6%8D-%E5%87%BA%E6%9B%B8%E6%86%B6%E5%BE%80--?instance=hof2
------------------------------------------------------------------------------------------
這位江老先生應該也是我們憲兵的老學長了,文中提到中國憲兵司令部以及曾經駐紮過的地方,這對小弟而言是第一次見到,不知有無學長知道這一段歷史?
八旬汪浩歷經戰禍 出書憶往
參與戰爭的老兵,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稀少,存活者將是稀有的一部活歷史,將回憶寫成一部活歷史,也是一部稀有的寶物。八旬汪浩歷經戰禍 出書憶往
據我以前的老同事(大陸來台之後憲兵少校退伍)說,二次大戰勝利後,他曾奉派駐在日本一段時間,他英文講得不錯,但還是夾雜著四川口音,幾個月後就奉命轉進到台灣,回到台南的憲兵團部,以前在衛民街還有一間宿舍。所以抗戰勝利 後,有我憲兵駐在太平洋的島嶼,應不為奇。但由於國內戰勢驟變,後來受美國的影響,可能幾個月之間就悉數歸建了,也不無可能。
以此論述,二次大戰後,琉球及宮古島等,美國是有意將這些島嶼歸還中華民國,所以國民政府才會派憲兵先進駐,但據說,老先生後來自顧不睱,才自行棄權,種下如今產權不清的紛爭,時也?命也?
外交部檔案 內有,中國憲兵司令部,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孟納斯憲兵隊部,
卷名: 接收孟納島等處美剩餘物資與澳土人糾紛內容描述: 行政院物資供應局於馬利亞納群島進行美國物資接收工作其中於孟納島(Manus lsland)華工與當地土人發生糾紛已進入偵查審理程序及我方交涉情形相關文電
日期: 1948/04/02~1948/06/10
人名資訊:
人名/職銜/時碼/(張次)
丁天雄,甘乃光,胡天一,馬孝駒,王世杰,劉師舜,葉公超
地名資訊: 雪梨(澳大利亞),南京,關島(美國),上海
關鍵詞: 駐雪梨總領事館,外交部,中國憲兵司令部,太平洋島嶼憲兵隊,馬利亞那羣島儲整處,孟納斯憲兵隊部,駐美大使館,行政院秘書處
節錄有關海外憲兵史 (資料來源為本論壇)
三十七年二月二十日,駐日本東京憲兵隊自上海海康輪啟程赴日,於二十六日抵達東京。三十七年,美軍邀請陳毓亮中校組織「沖繩島憲兵隊」處理琉球託管事務、警戒美軍剩餘物資倉庫任務,於三十八年下半年返回台灣。
筆者附註:當時「沖繩島憲兵隊」隊長陳毓亮中校, 後為我憲兵學校的校長。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曾記載:二次大戰結束後,我國政府以低價購得美國在太平洋諸島嶼留下的軍用物資,由行政院物資局辦理轉運回國。
民國36年1月編組成「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擔任物資押運與風紀維持,2月27日自上海啟程出發。
一年後,民國37年2月任務結束,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卸牌撤回。
在憲校出版品”中華民國憲兵簡史”:「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撤回同時,『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隊』(隊長李建武)也同時自上海海運啟程出發。
大陸出版的”浦江風雲”(秦義民 編)。(該書是彙整多起發生在上海的歷史事件,所以是”編者”不是作者)
書中說:「太平島嶼憲兵隊」原是依「國際法軍事佔領」--『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連』名義,自上海啟程海運抵東京後,美軍統帥部佔領日本大統帥”麥阿色”有「意見」,「強迫」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連離開東京,並改名為”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同時將兵力一分為二,一部駐沖繩、一部駐關島,專司轉移中國物資守護。
中華民國另從上海、廣東、香港招募三千多名碼頭工人運到太平洋諸島嶼,要把買到的軍備物資運回國內;「太平洋島嶼憲兵隊」的任務就是擔任這批龐大的民工風紀維持與物資押運。
原內定中華民國派出兩個野戰師協助盟軍統帥部佔領日本的計劃也一樣胎死腹中,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包含麥帥的阻撓、蔣介石準備發起戡亂剿共,用兵箭在弦上,不會浪費兵力派至海外。
論壇早先有人貼上黃文德博士發表在憲兵學術季刊的『中華民國對日派遣佔領軍之問題—以駐日憲兵隊為討論中心』,不見了?怎麼找都找不到?不然有興趣的學長倒可瀏覽。
至於民國38年初,由陳毓亮中校組織派駐的「沖繩島憲兵隊」,已經是國軍在戰後到遷台前的第四次海外憲兵派遣任務(第一次是派駐香港憲兵隊)。
(真巧,那篇中華民國憲兵簡史的撰稿人就是當時的憲校校長陳毓亮。)
有關海外憲兵史
老潘學長大作真是詳盡!!但我有個疑問,想請教學長,文中提到:
1.憲校出版品”中華民國憲兵簡史”:「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撤回同時,『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隊』(隊長李建武)也同時自上海海運啟程出發。
2.而大陸出版品則說:(略以)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連,先至日本,後被迫改名為「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兵分兩路...。
這兩個說法,先後順序顛倒,第一個說法,先有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撤回後才有駐東京憲兵隊;第二個,先有駐東京憲兵隊,後才被迫改名為太平洋島嶼憲兵隊。
請問:那個說法比較真實。請指教!!! 原帖由 richardchihho 於 2013-2-17 14:11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老潘學長大作真是詳盡!!
但我有個疑問,想請教學長,文中提到:
1.憲校出版品”中華民國憲兵簡史”:「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撤回同時,『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隊』(隊長李建武)也同時自上海海運啟程出發。
2. ...
報告學長:
先抱歉,小弟在李建武隊長那一段用『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隊』是錯植的用法,正確部隊名稱是「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憲兵隊」。
(1)、以”浦江風雲”一書所敘,「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在國內組織時原就是以「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連」編成與派出,抵東京時仍是這個名稱,但盟軍統帥部不同意此名稱與我軍憲兵部隊派駐東京,盟軍統帥部強行將我憲兵連改名為「太平洋島嶼憲兵隊」,並且拆成兩部,一部駐沖繩、一部駐關島。
也就是說,我國軍事佔領駐東京憲兵連只是曇花一現,上岸後維持不到幾天而已。到民國卅七年三月撤回國內為止,都是以「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掛牌執勤。
-------------------------------------------------------------------------------
(2)、而中華民國憲兵簡史:第二次係以憲兵獨立第二營,精選兵力40員編成的駐東京憲兵隊,以該營第三連連長李建武擔任隊長,民國卅七年二月廿日自上海啟程赴日,是以「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憲兵隊」名稱派駐的,任務是代表團警衛工作。
也就是順序:「中華民國佔領軍駐東京憲兵連」-->「中華民國太平洋諸島嶼憲兵隊」-->「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東京)憲兵隊」。
-------------------------------------------------------------------------------
小弟的看法是這類歷史事蹟,除非如#1哨長提供的原作經歷口述,二則採官方所編譯,其餘都應歸類為”街談巷議”也就是野史,可以參考一二,但不能全採。
所以關於主題『太平洋諸島嶼憲兵隊』,目前仍是瀏覽當事人敘述與由憲兵官方釋出的文字為妥善。
而劉鳳瀚的作品,劉老師長期擔任國史館主編,他寫的部隊沿革嬗替資料來源都是國軍史編局與其他官方檔案單位,其作品很值得閱讀。
中華民節錄----對日派遣佔領軍之問題—以駐日憲兵隊為討論中心 (部分精彩內容)
(前文略)儘管駐日憲兵隊的經濟處境困頓,惟自上尉以下官兵始終不改其志,並以良好紀律獲得盟軍其他成員國指揮官的肯定,譬如在一九五O年六月韓戰爆發後,美軍駐日醫院湧現大批自朝鮮半島後送的傷兵,代表團團長何世禮將軍率領團員與憲兵隊成員共七十人至軍醫院捐血,令聯合國部隊大為感動。另外,同一年,中國大陸爆發嚴重飢荒,蔣中正總統號召國民救援災胞,駐日憲兵隊官兵在經濟拮据的條件下,毅然節食、捐餉,募款購買3600公斤白米,提供大陸救濟總會。
綜觀憲兵隊駐日期間,最能突顯其價值在於警衛任務,如一九四八年三月十日,也就是駐日憲兵隊抵日不到第十五天,駐日代表團辦公室突然發生電線走火,所幸憲兵警衛即時發現,完全木造的辦公廳才未付之一炬。事後憲兵隊長李建武研判有可能是賠償物資委員會承辦人員自導自演,企圖湮滅證據,圖利特定對象。
雖然憲兵隊對於種種問題無法事前預防,但若無憲兵隊作為警衛,後果堪慮。
另外,駐日憲兵隊的職能實際上也因為中國戡亂戰爭而在一九四九年前後產生激烈變化,當時駐日代表團組成份子複雜,經常出現內部衝突,導致憲兵隊必須突破警衛的角色限制,發揮積極的功能,以應付上級文武官員、同僚的出軌行徑,如一九四九年初,雇員張家元非法出售美軍剩餘物資與日本黑市,違反盟國規定,導致美國憲兵無視於中國駐日憲兵隊警衛的存在,直接到團員宿舍逮捕張員。雖然張員行為觸法,但美軍的舉措也違反國際公法有關外交人員之權益。
另外,自認為懷才不遇、留滯日本不歸的代表團卸職幹部也是外交危機之一,如前駐日代表團長朱世明與商震兩位將軍,二人無意隨政府到臺灣,卻以外官身分在日本活動,其中商震包養日籍女服務生安田氏為妾的醜聞案,喧騰日本社會,國際媒體藉機諷刺商震及其家人奢華揮霍無度、團員從事黑市交易與走私活動,造成盟軍統帥麥克阿瑟頗為不悅,因此政府指定何世禮將軍出掌團長職務整頓代表團。
但讓政府更為關切的是思想左傾,到處詆毀中華民國政府的團員,如謝冰心、吳半農、吳文藻等人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企圖將代表團辦公處旗竿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換上中共五星旗,後遭憲兵阻止。
這些行為雖然沒有讓代表團瓦解,但卻造成盟軍總部對駐日代表團的鄙棄與輕視,也讓憲兵隊被迫將大部分時間耗費在監視團員,特別是具有投共傾向的文職團員,譬如一九五O年底,代表團委員蕭承恩卸職後即與擔任遠東國際法庭的法官梅汝璈聯繫,企圖代表中共辦理對日交涉,蕭氏還暗中撰寫《孤島野夫》諷刺轉進臺灣的蔣中正總統。第二度擔任代表團團長的何世禮在獲得密報後,即訓令憲兵隊著手將他押解返台,後來因蕭氏委託盟總美軍中校關說,壓迫我方擱置處分,本案遂告停止,蕭承恩也繼續留在日本。
為了解決人事上的紛擾,參謀總長周至柔建議行政院長陳誠,通令駐日憲兵隊全盤調查代表團團員,強迫不適任者離開日本或返回臺灣。
一九四九年十月前後,中國大陸政權易主,憲兵隊內部也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李建武隊長在〈駐日憲兵隊報告書〉中曾提到,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前後,有盧蜀泉、劉溪萍、陳輝、龍自強等四員,因違反紀律於當年遣送回臺灣。
這裡所謂的「違反紀律」可能就是違背憲兵強調永遠忠貞,效忠中央政府的傳統。不過,相較於過去駐日代表團衛隊發生過的軍紀問題,派遣憲兵執行海外任務,仍較為可行。因此,當美軍另外邀請國軍參與聯合國處理琉球(日本稱之為沖繩)扥管事務,同時執行美軍當地剩餘物資倉庫的警戒任務,政府立即任命陳毓亮中校組織「沖繩島憲兵隊」,並於一九四九年下半年返回臺灣,接受編制調整。
由此可見以憲兵部隊作為執行海外任務的主力,當時已漸為當局所接受。所以在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為迎接「反共義士」,曾派遣20員憲兵前往朝鮮半島接應。由台灣防衛部五十二軍、八十軍各派憲兵一排與憲兵司令部憲八團六連編成一連,於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三日由政工學校王永澍教育長指揮,負責接運新進人員,執行成功,證明政府對憲兵能力的信賴。
一九四九年年底,中華民國國軍作戰普遍失利,以憲兵為例,司令部所屬部隊因掩護中央政府機關、學校,以及其它國軍單位自港口與機場撤退,造成泰半團營官兵無法自共軍包圍中突圍,連最後遷到四川的憲兵司令部也來不及撤離,所有檔案文書,蕩然無存,所有部隊僅一團空運到臺灣,導致整個憲兵指揮體系解體。
翌年三月一日,憲兵司令部在臺灣重新編組,並將所有駐防臺灣與海南島的部隊編為第一、四、七、九等四個團,以及幹訓班、特務營、通信隊、軍樂隊等單位,惟獨遺漏了駐日憲兵隊,即使登載資料,內容也是錯誤百出,譬如隊長李建武的名字多次被誤植為李建吾或李成武,反映憲兵司令部與駐日憲兵隊失聯的窘境。
幾乎已成為海外孤軍的駐日憲兵隊,因無法獲得教育訓練、補給支援,一度士氣低落。一九五O年六月,蔣中正總統接獲相關消息後,曾經指示憲兵司令部派員隨駐日代表團長何世禮赴日慰問,憲兵司令部原提議由熟悉駐日佔領軍事務的陳毓亮中校擔任出訪任務,
但行政院長陳誠以中央政府遷台,外匯有限,遂反對陳毓亮出訪宣慰,改採參謀長周至柔的建議,由憲令部郵寄臺灣書報刊、新聞雜誌,透過報導使海外官兵能了解臺灣發展,使這批未曾到過台灣的戰士,增強「反共抗俄」的信念。
行政院對駐日憲兵隊的態度冷漠,可能基於以下三項因素:1、臺灣外匯短缺,無法繼續在海外維持龐大武裝部隊的編制;2、行政院對於該部隊的任務不了解,質疑屬外交使團性質的駐日代表團為何需要憲兵保護,而本國在海外其它使領館,卻無憲兵作為警衛。3、在一九五一年三月一日蔣中正總統公佈「憲兵勤務令」以前,一九二二年八月公佈的「憲兵令」為憲兵執行各類勤務提供法源依據,但它僅提到憲兵配置地點為各師管區、各政治區、各警備區、各綏靖區,並無賦予政府海外設置憲兵隊之任何法理基礎。
因此,對於駐日武裝部隊是否撤除的問題,行政院長陳誠與駐日代表團團長何世禮,以及國防部都有不同意見,陳誠主張憲兵隊應「限期撤回」,而何世禮則反對,強調憲兵隊在日本任務頗多,特別是在遠東局勢緊張之際,更需要武裝部隊留日。
事實上,在一九四九年前後,除美國以外,英國、澳大利等國皆已陸續撤除駐日武裝部隊,藉以調整外交關係朝向正常化,陳誠的判斷或許是基於外交因素,於是以經費為藉口,要求部隊限期撤回。最後,在國防部的協調下,憲兵隊仍繼續擔任代表團警衛部隊,但每月經費原由國防部項下支出,改為代表團經費內撥補。
不同於陳誠院長的經濟考量,憲兵來台後首位司令黃珍吾將軍,為體恤海外子弟兵的辛勞,仍透過駐日代表團武官胡維達就近訪視,未久便獲得高度正面的報告,得以瞭解幹部素質以及官兵自我進修的情形。另外,蔣中正總統也在一九五O年九月二十八日秘電何世禮,由何氏代表他慰問憲兵隊官兵長期駐守海外的辛勞。
蔣中正對官兵的關懷,一方面他對代表國家遠戍海外軍人的敬意,另外也是基於一九四九年前後,不少中華民國駐外使領館的法統代表性遭到館員的挑戰,導致部份使館國旗顯遭「易幟」,駐日代表是當時中華民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外交機構,若無忠貞幹部維持紀律,隨時有可能瓦解。
駐日憲兵隊究竟何時能夠退場,撤離日本?誠如何世禮分析:駐日憲兵隊存在的意義完全取決於代表團組織安全的維護,以及遠東情勢。前者指的是駐日代表團性質不同於一般使領館,必須要有嚴密的警衛才能維持內部穩定,以免讓盟國輕視主權;後者指的是美日關係的正常化問題,特別是美日關係的發展如何影響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對日處置的主權意義。
蔣中正總統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十六日主持革命實踐研究院及軍官訓練團的演說中,詮釋的更為明白,他表示:中華民國的力量與國際地位能否生存的關鍵仍在於美國「對日和約」何時能夠締結,而美國之所以急於在一九五一年訂定和約,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免除其對日佔領義務以減輕美國對日本軍政費用的負擔。
儘管中華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作戰最久,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最大,卻因英國、蘇俄的反對,無法與聯合國其它四十九個國家共同對日本訂定和平條約,簽署「舊金山和約」,成了外交上的重大挫折。就各國對日主權而言,當「舊金山和約」生效後,聯合國成員國對日關係正常化,盟軍總部不復存在,過去各國政府與盟軍交涉的軍事代表團,也在和約生效後喪失存在資格。
既然日本脫離盟軍軍事管制,所以英、美等國也不能對日本繼續派遣佔領軍,屆時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之地位將與同樣未簽署和約的蘇聯代表團,陷入尷尬的局面。
蔣中正總統為了解決對日懸案,避免與美國關係惡化,最後在美國國務院的協調下,終於在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前七小時半,完成「中日和約」的簽訂,象徵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關係的正常化,雙方並在後續的談判中取消「台北在外事務所」,以及「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代表中華民國對日軍事佔領的的駐日憲兵隊,功成身退,並在雙方互設大使館撤離日本。
駐日憲兵隊在接獲回台命令後,有十一位士兵辦理退伍後留在日本,部分在一九五二年八月五日建立的駐日大使館擔任司機。
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四日,駐日憲兵隊隊長李建武上尉率領全體二十五員官兵,搭乘招商局海隴輪抵達基隆港,當時台灣各界對於他們極度重視,自外港便由港口憲兵隊長迎接,司令黃珍吾則派古田才少將代表前來接待,地方軍友社更發動市民與學生團體至碼頭獻花,舉辦歡迎歸國儀式,場面隆重。
十七日由憲兵司令黃珍吾將軍接見官兵,嘉勉他們「代表國家威權、服務海外」。駐日憲兵隊的官兵在返回台灣後,編制隨即解散,自此駐日憲兵隊也走入歷史。
部份成員因不適應台灣風土,遂再度返回日本定居,其中隊長李建武後來成為日本華僑領袖,亦為兩國民間交流的重要人物。他所參與的「中華民國旅日榮光聯誼會多年來與台灣一直保持密切關係」。
自一九五O年代美蘇冷戰擴大以後,派遣憲兵駐外逐漸成為部分海外重要使領館的傳統,但後來外交部認為派遣派配置武器的憲兵執行海外任務,容易引發駐在國政府的疑慮,加上憲兵若因執行公務而與當地人民發生衝突,能否援引外交人員條例保障,免受當地法院管轄,不無問題,於是政府遂逐漸降低海外派遣憲兵擔任使館警衛。
至一九七五年,中華民國駐外使領館如駐越南西貢大使館、駐越南蜆港領事館、駐菲律賓馬尼拉大使館、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仍派有憲兵作為警衛,合計26員。
附註:這是當時駐日憲兵隊的血淚史,值得所有忠貞伙伴們學習,由這段歷史可以見證,我們所寫的憲兵史是不可顛倒的,絕非大陸出版品所言,先有駐東京憲兵隊,後被逼改名為太平洋島嶼憲兵隊。事實真相是先有太平洋島嶼憲兵隊,撤回後,再派出駐東京憲兵隊,隔年再成立沖繩憲兵隊。
回復老潘學長
謝謝老潘學長之進一歩說明,使真相大白。當時駐太平洋島嶼之憲兵人員,如今應都老邁或作古,想不到還有學長出書,為歷史作見證,值得欣慰。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