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答客問
有人問道~~人是如何成功的答曰:一將功成萬骨枯
有人問到~~人是如何的交集
答曰:因緣而交集
有人問道~~死後由何處去
答曰~不知道~因為我還沒死
有人問道~人常說你既君子又很小人
答曰:因人而異~對他而言是好~對另外一人不見得是好事~誰人背後無人批~誰人背後不批人--除非是天縱英才還是天下無敵的庸才吧
有人問道~最後是何物
答曰:最後是黃土一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拈花微笑~心傳 (笑).............
菩提本為樹,明鏡亦是台;本來即一物,何處無塵埃? 原帖由 Roach-H 於 2007-1-26 22:32 發表
(笑).............
菩提本為樹,明鏡亦是台;本來即一物,何處無塵埃?
這句話最初的意思即為.......
菩提本無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擦拭
勿使惹塵埃 這一開始是六祖跟他的師兄神秀所作的兩首詩
神秀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慧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禪宗五祖本來要傳衣缽給神秀但後來兩人所作的體悟詩之後
五祖心中要把衣缽傳給慧能-但是一定會引來神秀的不滿因此才有後來禪宗分南北兩派
所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這是無法解釋的..(笑) 禪宗在境界上的差異
因此裡面的意境只有深入去體會之後才能了解
只有冷暖自知
回覆 #4 風之楓紅 的帖子
看來 風之楓紅兄對於這個禪宗上著名的故事研究得很透徹喔
要不要說一說故事呢?:loveliness:
而且你的幾篇絕句寫的很棒
考不考慮大量發表你的作品
讓論壇大夥弟兄一睹精彩的作品
回覆 #7 chrishuang 的帖子
學長見笑了對於禪宗的故事學弟是略知一二--當年聽師父在敘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到現在已經經過將近七八年之遠
詳細的內容已經忘的差不多--只怪學弟頭腦鈍鈍記憶體不夠記不了那麼多事
只記得當初五祖門下原先是神秀大師屬於最優秀者
但六祖慧能大師之所以勝出的原因就是在神秀大師之後所作的這一首詩
這一首失的真正意涵在於看透一切的本質而不執著於本質
既然本性無一物又怎麼會有俗世塵埃
充分表現頓悟空性
即心經所言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當初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在千聖寺問弟子心得時
慧可大師只用頂禮無言回答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佛法印心--傳衣缽為二祖
這是我所了解的來龍去脈--而達摩祖師所預言
吾本來兹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所以禪宗自神秀與六祖之後便分南北兩派--中心思想亦有所不同
追根究底只要組織開枝散葉之後--必然會形成人為的分歧
因此對於真正學佛者心無差別之異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即是方便法門也
因人不同因根不同
故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言
各有不同之應化身而為說法
無量壽道
[ 本帖最後由 風之楓紅 於 2007-1-27 22:15 編輯 ] 原帖由 風之楓紅 於 2007-1-27 22:12 發表
學長見笑了
對於禪宗的故事學弟是略知一二--當年聽師父在敘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到現在已經經過將近七八年之遠
詳細的內容已經忘的差不多--只怪學弟頭腦鈍鈍記憶體不夠記不了那麼多事
只記得當初五祖門下原先是 ...
陳年好酒沉甕底
啟發心靈心交喜
志弟有請楓紅兄
留與好文觀手筆 原帖由 陳啟志 於 2007-1-27 22:55 發表
陳年好酒沉甕底
啟發心靈心交喜
志弟有請楓紅兄
留與好文觀手筆
風寒朔朔故人情
之於隨緣在觀心
楓葉枝頭皆文章
紅滿天下修悟真
拈花微笑-菩提圓滿
頁:
[1]
2